第42章 上帝死了!

    

-

半個小時後,安卉神色複雜地抬起頭,望向顧知書。

後者在手機上正在打字,察覺到安卉的視線,也是抬起頭來,微微一笑。

“安主編看完了?”顧知書問道。

正常來說,一般人是不可能在半個小時內讀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

不過他知道這些當主編的,都有速讀的本領,隻是,這本書你想要速讀的話……

還是掂量掂量為妙!

安卉苦笑著搖搖頭。

她在文聯出版社主編的位置上坐了這麼些年,還是第一次對評估一部作品的市場潛力,感到如此迷茫。

因為——

她讀不懂!

不僅是用速讀的方法,簡單瀏覽了一遍全文後,感到雲裡霧裡。

甚至在她重新回到第一個章節時,沉下心來認真地逐字逐句進行精讀,竟然也是讀起來異常艱難。

這本書太晦澀難懂了。

你甚至一時之間很難分清其中的某段話到底是書中的哪個角色在說話。

比如,書中的第一部分,大概意思是三十歲的主角查拉圖斯特拉隱居山林,在十年後出山,遇見了一名聖徒,兩人之間發生了一場對話。

當他走進森林時,白髮老人出現在他麵前,他是離開了自己茅舍的聖徒。

他向查拉圖斯特拉說:

我熟悉眼前的這個人,以前他曾經路過這裡。他的名字是查拉圖斯特拉,他的模樣已經發生了改變。

當年你帶著灰燼進入到了山中,今天你還要把火帶到山穀裡嗎?你就不怕一把火燒了山林?

嗯,這就是查拉圖斯特拉。

……

查拉圖斯特拉回答道:“因為我心中熱愛著人類啊。”

先不去仔細分析這些文字和對話裡的深意,你單純是要分清上麵這段話裡的“你我他”都各自指代查拉圖斯特拉和聖徒中的哪一個,都頗為費力。

不去認真看的話,很容易就會被繞迷糊了。

因為尼采並不會在每一個人“說”的後麵加上常見的雙引號,而是偶爾加,偶爾不加,冒號也用得有點隨心所欲……

安卉一度有種感覺,這書中的文字與標點引用,像是不通文理的小學生寫出來的作文。

但她又清楚感知到,一個冇有深刻思想的人,不可能寫出書中這般深奧的對白,彷彿字字珠璣,需要仔細品味,才能悟出其精髓之處。

因此帶給她一種強烈的割裂之感。

此時她似乎終於明白了,為什麼顧知書要在正文之前,用那麼一大段篇幅去介紹尼采的生平。

假如你不知道這是在生命後期,處於異國十年漂泊時期尼采在孤獨痛苦之中的作品,你可能對閱讀這部作品的耐心,會下降90%。

而想到尼采最終發瘋悲慘的結局,你又似乎對這些怪異的文字表述形式,多了幾分理解和同情。

然而,這些都並不能讓這本《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變得簡單易懂,它依然是一部晦澀難懂,充滿怪異風格的詭譎奇書。

按理來說,

這種書在市場銷量的前景上,肯定是不容樂觀的。

安卉敢拍著胸脯保證,至少會有七成以上的讀者,會被第一章節的閱讀難度所勸退。

身為文聯出版社的主編,她應該不難對這本書的銷量前景下悲觀判斷纔對。

但奇怪的是,安卉卻陷入到了一種糾結的兩難境地之中。

她的專業能力竟然冇有辦法幫助在她第一時間內做出決斷,這在她的整個生涯之中都是罕見之事。

原因也很簡單,

因為在書中第一部分的第二小節之中,她就看到了一句讓她渾身起雞皮疙瘩,並且直覺告訴她,這是一句註定要載入史冊的經典名言——

“上帝死了!”

這句話依舊是出現在查拉圖斯特拉和聖徒的對話之中,兩人出現了矛盾爭執,聖徒不愛人類愛上帝,嚮往隱士般的出世生活。

查拉圖斯特拉與之恰恰相反。

最後,誰也不能說服誰,查拉圖斯特拉打發了聖徒離開。

然後他自言自語道:

“這位老聖徒待在森林裡,難道還根本不曾聽說:上帝死了!”

鬼知道安卉看完這段話時,內心是何等地驚悚澎湃。

她能坐到主編的這個位置上,文學修養自然不會差,對中外的經典著作,可謂是都有較尋常讀者更深的涉獵。

也是因為如此,所以她才能明白這句話的分量。

乖乖,那可是上帝啊!

即使是在無神論盛行的國內,人們的口頭禪也會時不時冒出來一句:

“噢,我的上帝!”

或者是當地化的中文版本——

“噢,我的老天鵝!”

可想而知“上帝”這個概唸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力。

更彆提在西方人家還真就信仰這個,發自內心去追崇的。

古往今來,還真冇見過有哪個名人作家敢直白地寫出“上帝死了”這種瘋狂言論。

哪怕你發自心底不相信這個,也最多說句“上帝不存在”之類的話。

在藝術性、戲劇性以及激烈程度上,完全不能和書中這句“上帝死了”相提並論。

因此,安卉隱隱有種預感,

即使這是一本理解起來相當有難度,晦澀高深的書籍,單單憑藉這麼一句“上帝死了”,就會有不少人決定將它買回家,擺在書架上。

用來裝逼簡直是再適合不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