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小書 作品

第47章 逆生長的電台節目

    

-

臥槽,又來了!!

在電台前準時收聽《深夜巷話》的聽眾們,又是熟悉地體驗到了那股如被電流劃過皮膚般的顫栗之感。

每次當那些讓人驚豔的句子,從顧知書口中說出時,總會帶給聽眾們這種神奇的體驗。

讓人慾罷不能。

要了還想再要,官人我還要!

這年頭人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被分散的,相信那些追小說的讀者就深有感悟。

明明一本書前麵看得如癡如醉,甚至熬了好幾個通宵,看得手不釋卷。

忽然哪天突然感到疲憊了,準備先緩緩,放幾天養肥再殺,然後——

就冇有然後了!

今天放下一件手頭上正在進行的事情,無論是小說、電視劇或者是一部看到一半的電影。

第二天你的生活裡就會被更新鮮更有吸引力的其他事物占據掉九成注意力。

再過一段時間,你就會徹底忘記掉那件被“暫時”放下的事情,直至某一天你在書架或者曆史記錄上,看到那段塵封的曆史。

最後恍然大悟,媽的老子怎麼把這事給忘了!!

但到了那時候,曾經的悸動早已在時間的沖刷下,無影無蹤,你也再找不到想要讀完那段故事的衝動了。

所以說,

珍惜眼下的感情,輕易不要說“我們暫時分開冷靜一段時間”之類的屁話了。

在你“冷靜”的時候,彆人的生活裡早就開啟另一段熱情似火的新感情了。

人性,是這個世界上最經曆不得考驗的事物。

連畫麵製作精美的電視劇電影都難逃被半路遺忘的命運,按理說,隻聞聲音不見人臉的電台廣播,更不容易積攢忠實粉絲纔是。

特彆還是深夜檔的電台,要聽眾和睏倦以及其他豐富精彩的夜生活作鬥爭,更是容易成為被優先拋棄的選擇。

隻是《深夜巷話》彷彿擁有特殊的魔力,能夠抵禦這種被遺忘的宿命輪迴。

無論是在各大高校的校園網論壇上,還是來自各個維度的數據分析,都顯示《深夜巷話》擁有驚人的聽眾粘度。

彷彿人們對這麼一檔電台節目存在超乎尋常的耐心和興趣。

在互聯網時代這堪稱是一個“奇蹟”。

有人對奇蹟本身感興趣,而有人則對奇蹟誕生的原因感興趣。

北大的研究生楊銘就是後者,他因張子青教授的視頻而認識到顧知書和《深夜巷話》,又因節目本身,對電台這個古老的事物煥發出了強烈的興趣。

原本在他的觀念裡,電台不出三十年,就應該會被徹底淘汰。

而淘汰電台的最重要“黑手”,不是電視,也不是什麼直播短視頻平台,在楊銘看來,真正會導致電台消亡的元凶,隻有一個——

無人駕駛技術!

要知道現在電台還有生存的空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還有龐大的汽車用戶在維繫著它的基本盤。

根據他收集到的訊息,今年全國汽車保有量高達1.54億輛,平均每百戶家庭就擁有25輛私家車,駕駛人數突破3億人,這些都是電台的潛在市場聽眾。

而之所以汽車駕駛員習慣收聽電台節目,倒不是因為他們真的喜歡,更多是因為冇有選擇。

畢竟一邊開車一邊看電視節目,是自取滅亡,唯有收聽不用動眼睛的電台節目,可以在保持專心駕駛的同時,讓漫長的路途不至於那麼無聊枯燥。

可以說,是超過3億基數的汽車駕駛員,在互聯網時代保住了電台人的一個飯碗,讓許多人不至於麵臨失業下崗的風險。

一旦無人駕駛技術成熟,可以應用在市場上,電台的這片最後樂土,也將消失無蹤。

但顧知書的橫空出世,似乎又讓這個判斷出現了偏差。

首先,他的核心聽眾,就並非是來自“我冇得選”的汽車駕駛員。

相反,由於是深夜檔電台節目,反倒是一天之中,車載電台占比最低的時段,除了跑夜班的出租車司機外,估計冇有太多私家車車主,會在固定在這個時段出行。

其次,《深夜巷話》在大學生群體裡麵太受歡迎了,這又幾乎排除了傳統電台的第二大收聽渠道——收音機。

估計你走遍全國二千多所大學校園,把所有寢室都巡查一遍,也找不出超過一百台的收音機數量。

還是那句話,時代變了!

大學生可謂是如今掌握有資訊渠道最豐富的群體之一了。

倒不是因為他們手上的資源有多麼豐富,而是思維靈活,又囊中羞澀,所以總會想儘辦法來渡過難關。

連牆都攔不住他們外出看世界的野心!

用一句“心猿意馬”來形容大學生充滿旺盛好奇心的特征,再適合不過了。

所以要拴住一名大學生的心,比籠絡住幾個日夜奔波在路上的私家車車主,要困難得多。

因此,在楊銘看來,顧知書如今在校園內的爆火,完全是一件和傳統電台的市場規律背道而馳的神奇現象。

甚至可以說——

這是一檔逆生長的電台節目?

楊銘心頭一動,忽然覺得他可以將這個研究作為自己的研究生畢業論文課題。

涉及到電台和無人駕駛技術,麵向未來又回首過去,立足在當下社會的熱門事件之中,又兼備可以研究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可謂是一舉三得,一石三鳥,一計可安天……咳咳,扯遠了。

最關鍵的是,這是張子青教授重點關注的人物啊,萬一寫好了,入他老人家法眼,他的博導人選不就完美解決了麼?

妙!

妙不可言!

“無聊成獨臥,彈指韶光過。”楊銘在電腦上敲打了這麼一行字。

這就是關鍵!

讓《深夜巷話》能夠從一眾傳統電台節目裡脫穎而出的核心,不在於其他,而在於人!

是顧知書在節目裡的金句頻出,才讓無數聽眾趨之若鶩,天天守候在電台前麵,準時收聽節目。

即便顧知書主持的不是深夜檔的《深夜巷話》,而是早上或者下午時段的其他節目,也是一樣的效果。

那麼,問題來了,聽眾們在這些金句之後,又能收穫到什麼呢?

讓無數人沉迷其中的深層原因,有或者說是內驅動力,又是什麼?

情緒價值?

群體認同?

社交需要?

楊銘眸光閃爍,覺得這個課題能夠研究的方向,太多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