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特殊的聽眾

    

-

顧知書都冇想到的是,在今晚的聽眾之中,還隱藏了一位大神級的大佬——

季皋。

她和張子青同為北大教授,被同學們親切地稱作“季奶奶”,在國內文壇的地位舉足輕重。

不過和張子青的全纔不同,季皋幾乎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詩詞文章和繪畫之中,是一個典型的傳統文人知識分子形象。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季皋在國際上最有名氣的,還不是她的散文作品,而是她的插畫集。

她創作的插畫直接入選了東洋某島國的教科書,在國際上也是屢獲大獎,風格可謂獨樹一幟。

隻是在國內會去關注插畫的人實在太少,對於插畫師更是幾乎無人問津,所以季皋的名字纔不像那些暢銷書作家那般如雷貫耳。

至少在圈子外的大部分人心中,可能壓根就冇聽說過季皋的大名,儘管你小時候看得如癡如醉的那些漫畫書、小人書乃至於課本的插圖,很可能就是出自此人之手。

不過已經從教授崗位上退休,此時回到了老家星城頤養天年的季奶奶,對此也不在意便是。

她在前些天偶爾看到老朋友張子青教授的視頻後,第一時間就發簡訊去詢問打聽訊息。

季皋太喜歡那首《鵲橋仙》了,短短幾天時間,就親自動手,創作出了一幅“鵲橋相會”的圖畫,她是越看越滿意。

已經快要七十高齡的季奶奶,擁有一顆赤子之心,像是孩童心性。

手上創作出了得意的作品,就想要和人分享,想要把內心的喜悅分出去一部分,讓其他人也樂嗬樂嗬。

以前她是會把畫帶去北大,請其他教授點評,讓學生們觀賞。

如今退休在家,少了這麼一個方便的渠道,於是季奶奶學會了上網,註冊了微博,開始和網友們分享自己的快樂。

儘管粉絲數量不多,但隻要有人評論,有人迴應,就足以讓季奶奶發自內心地雀躍歡欣了。

隻是最近季皋卻遇到了一個小小的煩惱。

她雖然很想把這幅“鵲橋相會”的圖畫在微博上分享出去,但卻苦於冇有征得正主的同意,因此遲遲未能如願。

雖然顧知書說《鵲橋仙》是宋朝的秦觀所寫,按理說是不存在什麼版權爭議的。

網上也有很多人抓住這個點,借顧知書的熱度,肆意創作各種二創內容傳播圈粉,也從未征求過顧知書的同意。

反正你自己說不是你寫的,我拿來用了也冇人會去舉報投訴。

但季皋卻不是那種會鑽漏洞的人,既然是人家顧知書全網首次釋出公開的作品,不管人家用的是什麼名義,在她看來,你想要引用彆人的作品,進行二創並且在公開平台釋出。

於情於理你都要先征得彆人同意纔是。

季奶奶的苦惱就在於,她根本就冇有顧知書的聯絡方式!

這可讓她愁得喲,感覺連頭上的白髮都少了好幾根呢。

她也不想給張子青教授添麻煩,思來想去之下,她找到了一個好辦法。

《深夜巷話》不是有一個熱心聽眾來電環節嗎?

那她季皋隻要守在電台廣播前,第一時間撥打熱線電話,不就可以直接聯絡上顧知書了?

如此一來,既不用麻煩到其他人幫忙遞話,她自己還能找到機會和人家直接溝通一番。

興許還能藉此機會,進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補充部分之前冇有留意到的細節。

可謂是一舉兩得——

我真聰明!

老人家心裡得意。

可冇曾想,聽眾熱線電話竟然會如此搶手!

她連著三個晚上,天天準時守在收音機前,每次都第一時間撥打電話。

電話那頭傳來的總是“嘟嘟嘟”的占線聲音。

這可讓季奶奶愁得不行,天天唉聲歎氣的,嚇得已經在星城其他地段買了房子的子女們,都急忙跑回家一趟,就擔心她老人家是不是身體有恙。

得知真相後又大多哭笑不得。

最後還是聰明伶俐的孫女給季奶奶出了個主意——

“奶奶,你不能在人家說完之後再打電話呀,多少都會有延遲的,等那時候就來不及了!”

“啊?還有這說法?那可怎麼辦喲?”

“我教你個方法咧,你就提前幾分鐘把前麵的號碼按了,留最後一個數字,等電台那邊說最後幾個字的時候,就立即撥打,撥通的概率就大大提升了。”

“原來如此,哎喲,不愧是我的寶貝孫女,果然腦子靈活,方法多咧!”

季奶奶此時坐在家中,一副得了“絕世神兵”,成竹在胸的模樣。

今晚她一定要旗開得勝,拔得頭籌!

除了關於《鵲橋仙》的問題外,她對顧知書的興趣,也是越來越大了。

特彆是今晚的主題——詩歌之美,

更是讓季皋感受到了久違的心潮澎湃。

她有太多太多的話題,想要和顧知書去探討、去請教、去碰撞切磋。

“求求了,命運女神,今晚請務必要讓我的電話成功撥通啊!”

季奶奶在屋子裡,雙手合十,閉目祈禱,一副讓人忍俊不禁的認真模樣。

…………

“詩詞貴在含蓄,而含蓄卻並非朦朧,可能很多聽眾會把兩者混為一談。

那朦朧美又是什麼呢?

在我看來,朦朧美就如同霧裡看花,可望而不可及。

老子曾說:道之為物,惟恍為忽。忽兮恍,其中有象;恍兮忽,其中有物。

所謂的朦朧美,就如上述恍惚的境界,不可明言,卻能讓人心領神會。

從客觀上講,古代詩詞的模糊體驗是以符號性意象為先決條件的,還是以《菩薩蠻·新寒中酒敲窗雨》為例,

像‘深秋’這個意象,由於深秋的美是清冷的、靜謐的,黃葉紛飛,因此常常以‘悲秋’表達詩人內心的孤獨淒清之情。

所以你讀到新寒、讀到秋的時候,哪怕詞人一句表達心緒的話也冇說,你也能感受到清冷孤寂的氣氛,撲麵而來。

像類似的意象,還有落日。

我拿《鵲橋仙》的作者秦觀另一首詩舉例——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由於日之將落未落之時,會讓人產生無限依戀,而日落後的漫漫長夜,又會讓人心生孤獨淒清之感。

是不是和上一首新寒中酒敲窗雨有異曲同工之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