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龍場悟道

    

-

“弘治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501年,王守仁在二十九歲時領悟的這個道理,對他成為聖賢的人生誌向,具備非凡意義。

要理清楚這點,我們就得往前回溯一個概念——

什麼是‘理’?

我們都知道,王守仁‘格物窮理’的思想,是從聖賢書上學來的。

而當時最權威的聖賢,是一個名叫朱熹的人。

關於這個朱熹,以後我們有機會再講,大家隻需要知道,這是個很牛逼的人物就可以了。

牛逼到什麼程度呢?

就連皇帝都想要和他攀附親戚,以此為榮。

而這位朱聖人最核心的思想,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

‘存天理,滅人慾’。

聽上去就很嚇人是不是?

相信很多人會把這個觀點等同於‘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進而展開強烈的批判。

在這裡我得稍微展開解釋一下,這個哲學觀點原本的麵目,到底是什麼模樣。

朱熹認為,世界基本可以分成兩大板塊,一個叫做理,另一個叫做欲。

理是宇宙萬物的根本規律和準則,它包括了一切美好的概念,但凡能讓你生活美滿如意的那些美好品德,都通通囊括在這個理之中。

欲呢?恰恰相反,它包含了所有的惡,比如人心的貪嗔癡等不好的東西。

所以朱熹得出一個結論,要用客觀世界的理,去對抗人內心主觀的欲,如此才能實現天下大同。

也就是為追求最崇高的理想,可以為此犧牲掉人的所有**。

而這個觀點,也就成為了當時王朝各級官員的行為法則和思想綱要,在朱熹的威名和統治階級的推動下,無人敢於質疑。

現在,你應該知道,王守仁在寺廟裡誕生的這個人性永不泯滅的觀點,有多麼重要了。

他終於明確地意識到了一個問題——

朱熹可能是錯的!

但至此,他成為聖賢的道路,也才走了一半不到。

因為他雖然意識到了將天理和人性進行分開,可能是不對的,但理到底是什麼,要去哪裡找,這個關鍵的問題他還冇有想通。

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然後在三十一歲那年,王守仁因為生病,在家鄉會稽山的陰陽洞住下,休養了一段時間。

他開始意識到,佛道已經不能帶給他更多的啟發了。

因為佛道講究的是出世,遠離凡俗生活,也遠離親人。

但王守仁是有著強烈愛國情懷的,畢竟這是十五歲就敢寫信給皇帝,要求領兵打仗的熊孩子。

他對親情也十分眷戀,氣死老爸可以,拋棄老爸絕對不行!

於是他決定迴歸儒學的道路,沿著融入中國人生命血脈裡的孝道,去繼續追尋理的存在。

當他病癒走出陰陽洞之後,人們為了紀念他這第二次尤為重要的悟道,給他起了個新的外號——

陽明先生。

我們也從此用王陽明來稱呼他,這也象征著,年輕的王守仁,長大了。”

“唉,”陳樂瑤忽然歎息一聲,語氣有點低沉,說道,“小時候我們總是盼望著快點長大,可長大之後,又往往想要回到童年。”

“是的,童年總是無憂無慮,可長大成年後,各種憂慮就接踵而至。”

“所以陽明先生也有這種長大後的苦惱嗎?”

“當然,和蘇軾遭遇的情況一樣,王陽明身處的朝堂,死氣沉沉,黨爭激烈。

1505年,正德皇帝登基,他建了個臭名昭著的‘豹房’,供自己玩樂,最得寵的宦官劉瑾,把持朝政,權勢熏天,不知造下了多少冤案殺孽。

麵對凶焰滔天的劉瑾,王陽明冇有退縮,親筆書寫奏疏,上呈天子。

他知道這封‘舉報信’必定會被劉瑾看見,招來禍端,但他義無反顧。

果然,劉瑾看見奏疏,勃然大怒,以皇帝的名義,將王陽明廷杖四十,關入錦衣衛大牢。

這裡多說句題外話,按照明朝傳統,其實杖刑的時候可以讓受罰者以棉絮裹身,雖然也疼,但至少不會死人。

畢竟受刑的大多是士大夫嘛,家族關係盤根錯節,真把人打死了,也會埋下隱患。

但劉瑾可不管你那麼多,他不僅要求脫褲子打,還在那根杖上動手腳,外頭做個皮套,裡麵放上磚頭,所以經常是打完一輪後,裡頭的磚頭碎掉,外麵看起來還是完好無損。

遇到劉瑾討厭的政敵,他就用這個方法,不知道光明正大地殺害了多少忠良。

還好王陽明年輕,身子健朗,扛過了這一劫難,然後被趕出京師,貶去貴州龍場,去當一名驛丞。

那時候的龍場非常貧窮,屬於是流放犯人的地方,窮鄉僻壤,民風彪悍,而驛承又是個冇有品級的小吏。

你想想,從堂堂狀元之子,科舉進士,朝廷命官,淪落到這般田地,僅僅是因為仗義執言,說了些忠言逆耳的話,對立誌成為聖賢的王陽明而言,是多大的打擊?

向內格物致知,盯著竹子看了幾天,反而把自己弄生病了,向外治國平天下,又被肮臟的官場給來了次痛入骨髓的教訓。

這種遭遇,不僅僅是王陽明會遇見,那年代的很多士人,也會有類似的困頓。

而且即便這麼慘了,劉瑾也冇準備讓王陽明活著到達龍場,他派出了殺手,準備在半路製造出“意外身亡”的案件。

幸虧王陽明打小就點子多,在經過杭州時,他玩了個把戲,把自己的帽子和鞋子丟進了錢塘江,還寫了封遺書故意被人發現。

劉瑾以為他真死了,也就不再管他了。

王陽明經過一頓跋涉,終於到達了龍場,也就此明白了為什麼此地會叫‘龍場’這個名字。

因為這破地方就不是給人住的!

那是一片山林地帶,毒蛇猛獸出冇,盜匪猖獗,當地居民大多是少數民族,語言不通,習俗也不同,交流起來十分困難。

要是好不容易遇見一個漢人,你以為是他鄉遇故知,總該高高興興喝上兩杯吧?

不,老驛丞告誡王陽明,見到漢人最好繞著走。

為什麼呢?

因為來到這裡的人,不是殺人犯就是無業遊民,個個都是窮凶極惡之徒,稍微一言不合就是刀劍加身。

而驛站裡也是冇有編製人員的,等老驛丞退休歸家了,就隻剩下王陽明孤零零一個人在此辦公。

不過,往好的方向想,你即便在這裡偷懶,終日曠工,也是冇人會管你的。

說王陽明是被流放至此,自生自滅,一點也不為過。

怎麼辦呢?

該就此放棄,灰溜溜地回家投奔老爹,從此不問官場生活嗎?

還是隨波逐流,自暴自棄,從此當一位隱居之士,流連於山水之間?

王陽明想起了自己年少時的誌向——

我要做聖賢!

何謂聖賢?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麵對一切困難和痛苦,仍然堅定前行,處之泰然的人,纔有資格被稱作聖賢!

於是王陽明擼起袖子,開始尋找木料和石材,先在當地修建一間自己的房子。

然後他深入山林之內,找到了當地的苗人,用耐心和熱情,以及自創的手語,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允許他在寨內開設書院,教族人讀書寫字,明白世間的道理。

但這還不夠。

還記得困擾他的最後一個難題——

理在何處嗎?

王陽明為了悟出這個最後的真理,還給自己製作了一個厚實的石棺,每天除了吃飯乾活,就是坐在石棺裡麵。

冥思苦想!

理到底在何處呢?

像聖賢書中所寫的,在外界的事物之中嗎?

竹林裡冇有,佛寺裡冇有,家鄉冇有,京師冇有,杭州冇有,貴州也冇有!

他蹉跎了這麼多年,從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郎,到如今窮困潦倒的龍場驛承,從十八歲立誌做聖賢,到現在三十七歲了,卻還是一事無成!

他真的錯了嗎?

是不是自己當初的理想,真的太高傲,太遙遠,太宏大了呢?

如果連追逐理想,仗義執言都是錯的,那什麼纔是正確,什麼才叫‘對’?

如果他冇有錯,那上天為何又要待他如此苛刻?

官身被褫,流放邊疆,差點就客死異鄉,被困在偏僻的龍場,再也不能施展生平抱負!

為何他自認為冇有做錯任何事,卻被迫走到這般山窮水儘的地步?

黑暗籠罩了寂靜的山穀,看著破爛的屋舍和險峻的山嶺,王陽明低頭看向了自己的雙手。

從小錦衣玉食,小時候被誇讚像無瑕白玉的雙手,此時已經是佈滿了繭子。

身上的衣衫也是破爛不堪,到處都佈滿了肮臟的汙跡。

輝煌的仕途、光榮的出身、神童的名號、曾經屬於自己的雄心壯誌,彷彿都化作了風燭殘年,被埋冇在了曆史長河之中。

王陽明陷入到極度的焦慮狂躁之中,他內心受儘了煎熬和痛苦。

過了許久許久,突然,石棺中發出一陣大笑,聲音豪爽,彷彿要洞穿頭頂上空雲層處厚厚的陰霾。

他好像忽然間明白了一切。

上天不會做無用功,他既然決意奪走你的一切,當初就不會選擇賜予你錦衣玉食的生活。

所以,一切都是考驗!

給你榮華富貴、錦衣玉食,是為了讓你知曉何為世間百態;

讓你窮困潦倒,曆經萬難,是為了讓你感悟人生冷暖;

當你能夠抵抗世間的繁華,不受其所惑,又能身處蠻荒之地,不改內心的誌向時,你就如同一柄千錘百鍊的戰錘,從此寵辱不驚,可以感悟更廣闊的天地!

空山無人,水流花開。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原來,答案一直就在我心中!

天人本是一體,何必再外求他物?

存天理,去人慾?

不!

天理即是人慾!

這是載入史冊的一瞬間,後世人們描繪這副場景時,很喜歡使用四個字來形容——

龍場悟道!

在這一刻,一門中華文明史上偉大的哲學就此誕生,它被命名為——

心學!

雖然它誕生在一個幽靜的夜晚,在一處偏僻的山穀密林之中,悄無聲息。

但它終究會變得光芒萬丈,從此成為指引無數人前進道路的璀璨明珠。

而王陽明,也在這一刻被曆史所銘記,他的名字將超越所有的帝王將相,與孔子、孟子、朱子等聖賢並列,永垂不朽!”

杜夕月睜大了眼睛,安卉微微張開了雙唇,湯光遠、羅堅等人呼吸沉重,而遠在京城的張子青等教授,則是麵麵相覷。

大家心裡都難免生出一絲擔憂。

顧知書這一次,是不是把話說得太滿,太大了?

要知道過去的那麼多期節目裡,顧知書無論是談及深夜宇宙的曆史人物,還是曆史作品,都始終秉持一種較為客觀的態度。

就像是一位穿越時空的旁觀者、見證者,把眼中所見的一切,呈現出來,如一幅圖卷,栩栩如生,讓聽眾讀者自己去感悟其中的真諦。

但他很少會給出一個明確的曆史定論。

像“詩必盛唐”、“唐宋八大家”、“詩仙”之類的評語,已經是過去最大尺度的描述了。

而且這些說法、外號,你也可以解釋為是其他人對這些曆史人物的敬稱,不是他顧知書自己的主觀評價。

但這一次,顧知書卻一反常態,直接以斬釘截鐵的語氣,說出這位王陽明先生,竟是和曆史上諸“子”一樣的地位。

語氣之大、之狂,確實是有點嚇人。

搞不好又要起一波大節奏的!

“等等,知書,你讓我緩一緩,怎麼聽著聽著,感覺有點像在聽你說天書了呢?頓悟好像是在武俠或者仙俠小說裡,纔會出現的詞彙吧?”

陳樂瑤的確說出了很多聽眾的心聲。

這玩意和詩詞不同,對於詩詞的好壞,大家都是有個客觀的評價標準的。

但心境這種東西,聽上去就十分玄妙了。

像坐在石棺裡悟道,在風雨交加的夜晚突然仰天大笑等等情節,的確難免給人一種過於浮誇輕佻的感覺。

但顧知書還真就沿著陳樂瑤的話題,給出瞭解釋——

“不是的,冇那麼玄乎,進化心理學者羅伯特·賴特曾寫過一本《為什麼佛學是真的》,提出了關於頓悟的一種科學解釋。

他說我們大腦產生各種想法,有賴於一個又一個的模塊堆疊,這些模塊是人在長期的閱曆、讀書學習以及深刻思考中自發形成的。

但久而久之,這些模塊也會劫持我們的大腦,禁錮我們的思維……”

剛剛還感覺有點玄幻風的聽眾們,霎時間又被“模塊”二字拉回了現實世界。

不由得搖頭苦笑。

咋滴?

你還要玩科學修仙不成?

頓悟這種存在,也能用科學來解釋的嗎?

-